暑期来临,国内文旅市场持续升温,“考后游”“毕业旅行”迎来高峰。对此,国内不少地方纷纷推出便利措施,许多景区、文旅场馆等取消实名预约,短视频中的“city不city”成为网络热梗,然而比这些“热流量”值得各地“冷思考”的,不仅是表面上的文旅创新举措,更是蕴藏于这些青春流量背后的未来发展密码。
不难发现,作为暑期旅游的“生力军”,高校学生群体成为各地的重点引流对象。如何让远道而来的青年学子们快速熟悉、爱上旅游目的地?不少地方可以说做足了功课:免费乘坐公交地铁、半价游玩景区、优惠入住青年人才驿站,一份份“宠粉”专属大礼包让学子们接到手软。不少人网上评论,组团到某地“薅羊毛”,虽说是一句玩笑话,却折射出一些城市对年轻人的独特吸引力,青年学子们也希望用一场深度游为青春增添美好回忆,而如何让这份独特吸引力和美好回忆持续下去,真正把青春打卡“游量”变青年人才“留量”,才是各地要实践的深层次问题。
眼下不仅是毕业季,更是求职季,无数青年学子正背起行囊、择城择业,对于年轻人来说,暑期这段时间的旅游不只是观光,而更多的是体验和选择,或许旅行途中的一个点,就是他们了解城市的一扇窗。这些“毕业旅行者”们在旅游目的地看风景的同时,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这座城市的人文气息和发展机遇。与炎炎盛夏相比,更热烈的是城市对青年人才的期盼。如何吸引年轻人,这里面的方法有很多,但有一点不能被忽视:与其花大力气“抢热点”“卷营销”,倒不如抓住送上门的流量,为来旅游的学子们留下这一段很美好的回忆、收获下一次再相聚的期待,让“一见倾心”成为“再见归心”。
可以看到,如今不少城市因为年轻人的青睐而“走红”。对城市而言,如何让年轻人来了不想走,来了还想来,更有长远意义。作为城市竞争的制胜变量,城市的人才“含青量”该如何进一步提升是重要方面。这其中,文旅已成为当下不少城市吸引青年人才的新路径。应当看到,年轻人对旅游的认知变化,已从过去跟着旅游团看名山大川,更多转向沉浸式旅游,深入市井小巷,享受当地的美好生活。为此,我们可以把引才理念再更新一些、把工作做的再细致一些。比如,除了“吃住行”文旅优惠政策,人社、团委等部门也要积极参与进来,推出人才专属折扣、定制人才打卡游等等。事实上,除了等待毕业生上门,更要主动出击,走到年轻人的身边推介。这方面,一些地方将7月定为“青才招引月”,邀请高校应届毕业生来一场“研学之旅”,青年学子还可直接与企业互动对话,更好匹配企业与青年人才专业岗位供需,这样针对性更强的文旅宣传,心意皆足、值得借鉴。
更进一步来讲,如今,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大力推进青年发展和青年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。青年人才友好城市,不只是为了做好城市里的青年服务,更重要的其实是要为城市形成青春引力。当下火热的毕业游,或许可以给各地提高青年人才工作友好度更多的启示。年轻人来到一座陌生城市,被城市所吸引,为城市而停留,说到底,是因为这座城市能够满足他们的期待,这份期待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价值的满足。所以,不管如何定义青年人才友好城市,情绪友好应该是重要的评价维度,这就要求城市需要聚焦青年视角丰富公共服务供给,开发更多富有情绪价值的产品和服务。比如,在规划人才公寓等住房供给的同时,也要合理规划咖啡店、小剧场、时尚街区、夜生活聚集地等青年社交场所,让年轻人在奋斗和生活中找到平衡点,以契合年轻群体的文旅新业态,让青年人才既享得了生活,更容得下梦想。